西關大屋[傳統民居]

西關大屋[傳統民居]
西關大屋[傳統民居]
更多義項 ▼ 收起列表 ▲

西關大屋是清末豪門富商在廣州城西“西關角”(今荔灣區)一帶興建的具嶺南特色的廣州傳統民間住宅形式,被稱為“西關大屋”。 西關大屋通常占地面積大,富有西關特色,建築樣式多為中式,基本構造包括磚木結構,三進、三個坡頂,正立面三個開間,大門前有青磚石腳和趟櫳、石門套大門。西關大屋還有七進深,裡面客廳、小廳、書軒,還有花園,主要由買辦和商人建造 。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“梁資政第”、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約的鐘家花園等。而這些西關大屋大多早已不復存在。現在碩果僅存的名宅只有小畫舫齋。 西關大屋所具備的條件包括:“三邊過”布局;腳門、趟櫳門以及大門所組成的“三件頭”;硬山頂;檻窗;青磚石腳;麻石街;天井;青雲巷;木樓梯;各種廣州傳統裝飾、雕刻。西關大屋在鼎盛時期有800多間,現在尚存不足10間。廣州還有很多趟櫳門、青磚石腳的西關民居,但這不代表就是西關大屋。

基本信息

簡介

西關大屋--小畫舫齋西關大屋--小畫舫齋

西關大屋是清末豪門富商在廣州城西“西關角”(今荔灣區)一帶興建的極具嶺南特色的廣州傳統民間住宅形式,被稱為“西關大屋”。西關在明朝已成為廣州城區的商業中心,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漸形成。而西關角形成於清代同治、光緒年間,範圍包括文昌橋、大觀橋、泮塘、昌華園周圍一帶。西關大屋集中在寶華路、多寶路、寶源路、逢源路。後來又擴展到西關的其他地區,多為名門望族、官僚巨賈所建。

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、青磚石腳、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。其平面布局按傳統的正堂屋形式,基本上縱深方向展開。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;左右對稱,中間為主廳堂。中軸線自前而後,自南而北,依次為門廊、門廳(門官廳)、轎廳(茶廳)、正廳(大廳或神廳)、頭房(長輩房)、天井、二廳(飯廳)、二房(尾房)。每廳為一進,一般大屋為二三進,形成頗多的中軸線。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,右邊為偏廳和、客房。客房頂為平台,供乘涼、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(拜七姐)等。偏廳、客房後面為臥房、廚房等。庭園中栽種花木,築有假山魚池,頗為典雅清幽。

建築情況

範圍

南至三連直街,東至龍津西路,西至西關上支涌,北至逢源沙地一巷。清末至民國初年西關的傳統民居建築,從建築的平面布局、立面構成、剖面到細部裝飾等都有濃厚的廣州地方特色和風格。

1993年8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西關大屋為文物保護單位。

構成

西關大屋西關大屋

其規模較大的建築被稱為“西關大屋”。一般每座大屋面積400平方米,從入門起設有門廳、天井、轎房、神廳、內房、房廳,還有青雲巷、掛廊、花局、庭院等布置,內部裝飾多採用木刻的花眉、花罩、屏風和滿州花窗,門前有水磨青磚石牆、矮角門、趟攏門、回字門廊等。西關大屋平面布局狹長,獨特的結構又利於穿堂風,故有冬暖夏涼的優點。

西關大屋裡的正廳西關大屋裡的正廳

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,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。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;左右對稱,中間為主要廳堂。中軸線由前而後,由南而北,中軸線由前而後,依次為門廊、門廳(門官廳)、轎廳(茶廳)、正廳(大廳或神廳)、頭房(長輩房)、二廳(飯廳)、二房(尾房)。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,形成頗多的中軸線。廳與廳間以天井相隔,天井上加小屋蓋,靠高側窗(水窗)或天窗通風采光。正間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,右邊為偏廳和客房。客房頂為平天台,供乘涼、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(拜七姐)等用。偏廳、客房後部為臥房、廚房等。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庭院,庭園中栽種花木,築有假山魚池,頗為典雅清幽。

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(取“平步青雲”意),又稱“冷巷”、“火巷”、“水巷”等,有通風、防火、排水、採光、曬晾、交通、栽花木等多種功用。 門面裝修與竹筒屋相同。外為矮腳雙扇門,中為趟櫳,內為大門,均由高級硬木製成。室內裝修講究,陳設家具、燈具、條幅、對聯、書籍、古董、字畫、瓶花、盆栽、籠鳥、鏡台及各種藝術品。名貴的紅木家具,精巧的木雕花飾,富有地方特色的 滿洲窗和檻窗其獨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濃郁的嶺南韻味。

建築特點

青雲巷青雲巷

屋宇平面特點:1.建築縱向垂直街道,除正面,三面貼近鄰屋

2.前後天井各一,面積前大後小,兩者與冷巷相連。有的前天井由門前小院或街巷替代

屋宇剖面特點:1.後天井高(深)過前天井,平天台緊靠前天井

2.室內淨空較高,首層3米8,二樓最低3米3

3.坡屋頂後坡(28度)長於前坡(26度),活動天窗開在後坡上

功能分區

天井裡的去水孔天井裡的去水孔

面積比 (首層)門廳:頭房:尾房:廚房=3.2:2.2:2:1

(二層)門廳:頭房:尾房:廚房=3:2.7:2.5:1

上下兩層廚房面積都不少過4平方米,於當時生活條件足矣。屋宇雖各功能分區面積不大,但淨高足夠,利於通風、換氣、採光,也不覺壓抑。民居雖圍護結構較為封閉,但有設計屋內過渡空間——前後天井和平天台,內外空間流通,密切了鄰里關係。

防雨防潮

廣州西關大屋集萃廣州西關大屋集萃

防雨

屋頂雙坡頂,排水坡度1:2,平天台排水坡度2%。排雨系統組織:屋頂瓦壟→天溝→天井豎管→室內下水道→室外下水道。前後天窗開口深而窄,利於防雨水入室。門窗上部牆體磚砌窗楣門楣,防雨順流入室。

防潮

室內採用熱阻大、蓄熱係數小、對水蒸氣呼吸作用好的地面與牆體構造

花崗石板鋪天井廚房等多水接觸地面防水

室內掘井降低地下水位

室內採用通透木隔斷,以利空氣流通

1.

室內採用熱阻大、蓄熱係數小、對水蒸氣呼吸作用好的地面與牆體構造

2.

花崗石板鋪天井廚房等多水接觸地面防水

3.

室內掘井降低地下水位

4.

室內採用通透木隔斷,以利空氣流通

防熱

屋頂構造為架空的雙層瓦屋面,上層瓦為下層瓦遮陽,俗稱“隔熱瓦”。平天台前部瓦盆栽花,後搭遮陽涼棚來改善隔熱效果,晴天測試涼棚可減少太陽總輻射的85%。二層臨街的滿洲窗,採用彩色玻璃或壓花玻璃窗、活動竹簾、遮陽棚或凹陽台等來遮陽。

通風散熱

外觀及內部總體展示外觀及內部總體展示

傳統民居通風設計,更多考慮的是熱壓通風,前大後小的天井便是如此產生。而民居二樓主要倚賴風壓通風,隨著舊城改造,高樓出現,已削弱此項功能,加上二層屋頂隔熱較差,故有謂“暑不登樓”。

通風散熱還有兩特點要注意:

1.屋頂的活動推平天窗,無論在風壓通風或熱壓通風中,都有著出風口的作用

2.室內主要隔斷是上下通透的杉木隔斷,平天台前方護欄為通透的瓶形瓷欄河,都是為了減少通風阻力,利於流場均勻分布。

裝修

門廊裝飾

西關大屋的門廊裝修,設矮腳吊扇門(又叫角門)、趟櫳、硬木大門三重門扇。趟櫳是一個活動的欄柵,用13或15條堅硬的圓木條(一般為紅木或硬木)構成,橫向開合故稱趟櫳。角門和趟櫳有通風和保全的功能,是適應嶺南炎熱多雨的氣候而特製的建築構件。西關大屋的大門是用紅木或樟木等高級木材製造,厚約8厘米,門鈕銅環,門腳藏石臼中,門後用橫閂扣門,以防盜賊。

門廳

門廳(門官廳)中設天宮和土地神仕,其後有中門四扇,平時不開,只有乘轎貴客來訪才開,以示隆重迎接。僅留左右兩門出入,使路人看不見門內情景。轎廳是供乘轎客人及主人出入停轎之所。

大廳

大廳是大屋的主體建築,面積最大,屋脊最高。整座大廳紅棟(主梁油紅漆〕黑桷(木角油黑色)白瓦(襯瓦塗以白色),寬敞宏大。為使大廳更加明亮,屋頂錯落裝以明瓦即玻璃瓦。

正廳後面是頭房(或稱長輩房),是長輩們居住之所,以明瓦、高窗採光。

頭房後依次是二廳(飯廳)、二房(供兒子婚後夫婦居住)。二房又稱尾房,是中軸線上最後的房間。

廳與廳之間以小天井隔開,天井上加小屋蓋,依靠高側窗採光通風。中軸線兩旁主要有書房、偏廳、臥室和樓梯間等,大體上左右對稱布置。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小庭院,內栽種名貴花木,布置石山、石景、魚油或荷花池,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。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,取“平步青雲”之意。青雲巷又稱冷巷、火巷、水巷等,具有交通(女眷或僕役出入)、通風、採光、排水、晾曬、栽花、清運糞便垃圾等多種功能。

門面裝飾

西關大屋的門面裝設矮腳吊扇門、趟櫳、硬木大門等門扇。室內裝修典雅,堪稱集工藝美術之大成,木石磚雕、陶塑灰塑、壁畫石景、玻璃及鐵漏花、滿洲窗、刻彩圖案、紅木家具、木雕花飾、檻窗等,均極富嶺南韻味與風采。

留存碩果

西關大屋是廣州傳統建築的瑰寶,據統計現存100多間,具有保留價值的有10多間。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“梁資政第”、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約的鐘家花園等。十分可惜,這些名園大宅大多早已不復存在,碩果僅存的名宅只有小畫舫齋。

小畫舫齋

小畫舫齋位於荔枝灣上,建成於1902年(清光緒壬寅年),是一座環形園林式的西關大屋,四周為樓房,中間是花園,樓房精緻典雅,花園花木茂盛,整體結構別具濃郁的嶺南建築韻味。正門在三連直街,南向;後門在逢源大街,北向。口額石刻清末書法家蘇若湖所書“小畫舫齋”四字。小畫舫齋整座建築為白花崗石腳、水磨“東莞青磚”精砌牆壁,平滑潔亮。

正門進門是一座玲攏剔透的木雕通花套石刻紅花玻璃大屏風。屏風后面是門廳,前邊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長廊,長廊中建有一座名叫“詩境亭”的半邊亭。西邊是“船廳”,呈畫舫形,小畫舫齋因此得名。還有阮元題書的“白塘紅荔泮塘西”木刻橫額。朝荔灣涌一側全部是蝕刻藍玻璃滿洲窗。北面有供奉黃家先祖的坐北向南的“家廟”(祖先廟)。

李文田探花第

在傳統"西關大屋"中,李文田探花第最具特色。地處西關多寶坊的李文田探花第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,原為六便過大屋,正間為四柱大廳,面積為3800平方米,西關大屋僅存的是探花書軒。原屋在1989年動工修建時,存有正廳,左、右偏間,門廳,外廊和書偏,大廳對向天井,內院枕臨多寶涌畔,環境幽雅,廳宇軒昂。除此之外,多寶路、逢源路、龍津西路一帶,仍然保留著不多"西關大屋",廣州市人民政府已經將這一帶劃為"西關大屋保護區"。

竹筒屋不等於西關大屋

有人錯把一些有腳門、有趟櫳、有大門的竹筒屋當做西關大屋,其實仔細觀察,兩者不難區別。西關大屋是過去豪門富商在此同一時期建設的大型住宅,這些住宅則高大明亮,廳園結合,裝飾精美。在舊廣州,能夠住上西關大屋的人畢竟少數,大量的市民居住在傳統的院式民居——竹筒屋。這種房屋的特點是開間小,進深大。門口向街的寬度只有三米,進深常達十二米,由前至後排列成多間房間,形狀如竹筒。竹筒屋面積狹窄成長條,內屋的光線陰暗,通風、採光主要靠天井、巷道,和屋頂上的明瓦天窗。

建築保護區

龍津西路西關大屋建築保護區位於荔灣區泮溪酒家南側,範圍東起龍津西路,西至原西關上支涌;北起逢源沙地一巷,南至三連直街。這片建築包括了各種不同時期不同特色的建築:有清代較典型的正間和左右偏間的青磚石腳高檐深宅西關大屋,如逢源大街8號;有把西關大屋特色與西洋小樓房建築特色相結合的建築,如逢源北橫街9-17號;有民國初期純西式的洋樓,如逢源北街84號、逢源沙地一巷36號;還有民國時期的紅磚小樓房建築。其中的逢源沙地一巷36號、逢源北街84號、逢源北街87號(蔣光鼐先生公館舊址)、逢源大街8號在1993年8月被市政府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。逢源北街82號為重建復原的清代典型西關大屋(部分)。

現代化城市的建設,雖然遮掩了昔日顯赫一方的"西關大屋",但是,當你走進西關,漫步在西關多寶路、逢源路、龍津西路那縱橫織梭、百轉柔腸的幽陌曲巷,巡梭、摩搓著每一條麻石板鋪就的禿頹滑潤的窄道老街時,藏匿在現代化繁喧與浮華中的"西關大屋",會將人們的記憶帶到古樸優雅,優遊自得的境界,讓你領略到從未有過或者已經久違的市井情懷……

交通信息

可以乘坐2路、25路、55路、74路公車至“多寶路口”站下

相關詞條

相關搜尋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